上榜學長姐經驗談(文法)
{ 文教法律碩士班推甄準備心路歷程 }
文教法律研究所為全國唯一整合文化教育與法律之專業法律研究所,其創新及獨特性深深吸引著一向追尋「法律的生命──經驗」的我,成為我選擇投身雙碩士艱辛求學歷程所不可或缺的內在驅力!
我原就讀於輔仁大學法律學系,並升讀同系研究所公法組,承襲法學教育的傳統訓練,參與模擬法庭辯論、公民行動競賽等活動,這些看似平凡的經歷,卻意外啟發我不平凡的國際視野與研究意識,法律不僅是一門規範制度的專業,更是一種為「人」工作的實踐工具──「回應社會需求、共創制度與政策、培力公民自主權利意識」。然而,儘管我心中有著強烈的投入與使命感,實際進入研究所大量修課與撰寫報告時,原本想透過累積豐富經歷來證明「能力感」的初衷,逐漸被一種紙上談兵太烏托邦式展望解決問題的「無力感」取代,開始質疑學術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我想是因為那時候的自己,受限於從前求生存的生命歷程、壓抑自我盲目置於填鴨式教育學習方式、更無機會探索並反思文化素養與認同…因此,我毅然決定「跨領域學習」去報考國北教大文教法律研究所,而這兩年來非常感謝所上溫暖的教授與助教們持續給予機會參與「偏鄉法治教育、課程參訪、部落體驗、海外教育、國際研討會、擔任研究助理」等,這段多舛卻豐富的經歷,讓我在探索中逐步找回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於法律之中,也於自我之中」。
回溯分享文教法律研究所甄試準備,主要分成資料審查40%與面試60%,我的觀察是:傳統法研所甄試著重在同質化背景中「突破性」;而新興法研所則更注重申請者是否具備跨領域視野,能夠在創新法學領域中發揮「整合思維、發揮貢獻」;兩者不衝突,多元的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而這眾多的個人經歷、此次報考動機、未來研究想法,皆需要在有限的書面篇幅與面試時間內完整表達,尤其是成績比重過半的面試,為了避免臨場緊張,最樸實無華的方法就是──「擁有清楚的思緒、盡力清楚地陳述」,具體來說:我將個人經歷製作成「表格」形式,「條列」說明比賽成果、獲得的獎學金、證照項目、工作與計畫參與經驗、曾撰寫及發表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我將這些歷程所代表的選擇與學習,「明確扣合至個人核心信念、研究所課程資源、入學動機與未來規劃」,進一步說明我預期如何「實踐應用於未來的研究計畫」;整體而言,「對自我定位與研究目標的清晰認識」,是應對甄試最關鍵的準備,只要脈絡清楚,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從容應對,迎刃而解。最後送予考生們我深深相信的左右銘“When you really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 The Alchemist
___日碩班 113級 游歆心
{ 文教法律碩士班推甄準備心路歷程 }
文化、教育、法律,三者看似都需要花點心力才能理解、掌握的事物,將之綁在一塊,總讓人產生一些距離感,進而畏怯。但實際上來說,文化、教育、法律三者卻是密不可分。若三者之間不以對立的形態存在,而是彼此共存共同扶植,將會是一股很大的力量,這是在看完系所名稱後,報名甄選考試時的心聲。或許,在普遍人的眼裡,法律是嚴肅的存在,但其實不然。法律是為了保障人民權利所產生的,而教育是為了讓人們更好,文化是人們美好的結晶,怎麼能說其各不相干,無法互融呢?
而準備推甄的過程,其實不會花去太多心神與力氣,只需要拿出全部的自己即可。不要害怕表現自己、展現自己,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全都放入其中,個人資料便會十分精采。每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書籍,而人人的書籍不盡相同,不需要擔憂自己的書籍不夠精彩,因為從沒有人經歷過和你相同的人生。不管事過去的工作經歷、得獎紀錄、過去所學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關於最重要的研究主題,其實不用想太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主題,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什麼主題,若是自己感興趣的,做起來就會特別順心、順手,資料蒐集的過程也特別愉快。在蒐集、彙整的過程中,又能學到更多的事情,進而闡發激盪出更多的火花,真是一舉數得。
最後,預祝順利,期許文化、教育、法律的相輔相成下,未來能夠更為美好。
___日碩班 109級 許正蓉
{ 文教法律碩士班推甄準備心路歷程 }
文教法律研究所的甄試主要分成書面與面談兩區塊,兩處各佔50%,因為篇幅的關係,在這裡我主要分享準備備審書面的心得。備審資料我大致分成三大區塊──個人學經歷與自傳、研究計畫、其他有利審查的資料,並依照繳交時間規劃分區塊完成。
個人經歷,是教授能對「個人」特色有所瞭解之處,所以我把簡歷做成表格,除基本資料外,也把相關證照、工作經驗、參與過的計劃或發表過的文章清楚列明,使教授能「快速」對我產生一些印象。自傳的撰寫上,除了凸顯自己的個性、思考邏輯與能力之外,也需要清楚將入學「動機」與「目的」寫出,試圖讓教授能理解為什麼我「應該」要進入這個碩士班就讀。另外因為大學時我就讀藝術史學系,與法律學科關聯性較低,所以我特別多花一篇章準備專業能力分析,把「大學四年的課程中學到什」與「我會如何運用於研究所」上做一連結,以期減緩教授覺得我可能跟不上課程之疑慮。
在研究計畫上,除注意論文格式的部分外,更重要是要找到一個真的感興趣的題目,並且在文章中凸顯研究動機、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與現在已經整理過的文獻回顧,最後附上一個與研究所課程配合的進度表,凸顯自己除研究外,還有自律、規劃事物的能力。
最後在其他有利於審查之資料處,千萬不能鬆懈,需要把握住這塊「加分區」,不要只把照片或證照貼上去,或只加一行標題就結束。最好是能在旁邊附上一段文字說明,讓教授能看見自己在求學或人生的道路上絕無「虛度光陰」,而是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並因此獲得許多經驗成果。
給考生的一小段話: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覺得不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要有規劃好時間,一層一層階段性去完成就可以了。撰寫時重點最好不要放在華麗的詞藻或遠大的理想這些虛無飄渺無從檢證的內容(當然要加入也可以),但其實重點放在「實質」的東西,並能穩穩寫出自己的成果、經驗、能力等就好了。最後,一定要對自己的研究計畫有深且廣泛的了解,因為面試時教授幾乎會圍繞這個進行發問,如果能對教授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想法,且有回應,離成功應該就不遠了。
分享就到這邊,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助到你們考上我們碩士班唷!
___日碩班 109級 王于庭
